今年是上海技术交易所成立30周年。作为全国首家国家级的常设技术市场,上海技术交易所伴随着中国的科技创新事业共同走过了半个甲子,也见证了中国技术要素市场从稚嫩走向成熟,从探索走向创新。 而今,中国已进入“十四五”时期的攻坚阶段,技术要素市场也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创新驱动为主线,大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十而立”的上海技术交易所开启了一段新征程,努力将技术要素市场的宏伟建设蓝图转化为“施工图”和“实景图”,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上海方案。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的“基础作用”改为“决定作用”,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准确地把握了中国经济宏观发展形势需求的脉络。让市场为经济高速发展提供驱动引擎,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标志。 在经济学的概念里,“市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商品市场,二是要素市场。纵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这几十年,97%以上的商品已经通过市场定价、市场配置、市场供求形成各式消费流转,商品市场的建设已经步入正轨。但作为生产力资源配置关键的要素市场,目前发展相对滞后,所以近年来无论是党中央还是各级政府,都对要素市场的建设极为重视。这是经济发展与体制变轨所带来的刚性需求,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今年7月,习在江苏考察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技术要素作为社会先进生产力和现代化形态的重要标志,决定着我国能否率先实现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的抢占,同时为科技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因此,在众多要素市场建设“队列”中,技术要素市场具有先导性,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技术可以通过要素市场实现商品化,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潜力与活力。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就提出过一个概念:技术也是商品,也能成为被交易的要素之一。1983年,上海紧跟“技术也是商品”这一论断,在全国率先成立上海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开启了全国技术市场建设工作的先河。经历40余年的发展,技术作为商品在市场进行自由流动、交易已经成为常态。目前,全国已经建立40多家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专业性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00多家,建设运营的在线技术交易平台达千余家,带动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逐年快速递增,2016年突破1万亿元,2019年突破2万亿元,2022年达到4.77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4%,极大地促进了技术要素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技创新潜力与活力被充分激发。 第二,为国家重点科技领域的成果转化提供支撑。技术要素市场是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一块重要拼图,围绕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校院所、企业创新中心、医疗机构等,提供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转化落地的全链条服务,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新能源等战略性关键核心技术的市场化应用赋能。例如,上海技术交易所曾经为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航天八院)的盐湖提锂技术提供定制进场交易解决方案,合规促成技术挂牌成交。锂是我国24种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之一,是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元素,相比传统的采用的盐田摊晒方法,该技术的锂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近一倍,已经应用于西藏年产5万吨的锂盐项目,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战略价值。 第三,技术要素流通带动区域资源配置优化。技术要素市场从本质上讲是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各类创新生产要素的集聚、流动平台,通过要素资源配置的优化,促进创新主体的综合运行成本降低,跨区域先进技术、前沿知识的合作交流,激发产业发展的创新活力。因此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布局中,对于具有资源优势的区域,更需要匹配强大的技术要素市场来实现配置优化,释放产业动能与核心竞争力。例如《“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中国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三家机构分别对应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这三大科技创新集聚高地,通过打造全国性的要素流通枢纽市场,不断增强高端创新资源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起到“领头雁”作用。 第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从科技现代化的角度看,“四链”深度融合是重要抓手。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领域,包括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商品化、产业化、生产、销售等众多环节。围绕这些环节,就必须加速技术、产业、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并引导这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配置。因此,技术要素市场成为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资源结合、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能够有效打通“四链”融合过程中的堵点、卡点、断点,形成更加高效、稳定的供给能力,促进全要素生产力的提升。 2022年9月,科技部发布《“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提出的目标包括:到2025年,我国技术要素市场制度体系基本完备,互联互通的技术要素交易网络基本建成;中国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3个国家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基本建成;全国技术交易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万亿元。 建设一个强大而统一的技术要素市场,对加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建设路径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紧密结合。技术要素市场落实“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易经彩,需要从机制和主体两个层面进行推进。机制层面要遵循市场规律,完善技术要素市场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做到“放活”与“管好”有机结合,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地释放政府给予的政策红利。主体层面需要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特别要强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作用,同时协助政府帮助企业解决技术要素供给的问题。今年7月召开的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联席会议扩大会议提出两点:一是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二是持续深化制度创新,从政策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引导成果转化单位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更多成果合规高效转化为实际效益。这两点要求反映了上海市政府对“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深刻理解与重视,这也是技术要素市场建设必须依循的“首要法则”。 第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保障。从我国目前科技成果转化情况来看,制度问题是造成转化效率低、难度大的关键因素,因此技术要素市场建设需要首先考虑从制度上为科技成果转化保驾护航。一是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管理和服务体系,包括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建立科技成果数据库,提供科技成果评估、定价、交易、转化等一站式服务。二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使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能够放下包袱,全身心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三是发挥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的作用,通过建立全流程的服务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支持、人才培训、保护等服务。 第三,加速全国技术要素市场的统一互联。在当前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顶层设计下,完善统一互联的全国技术要素市场,有利于破除信息壁垒,推动跨区域协同创新,共同打造一个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与运营体系。统一互联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点:一是市场制度规则统一互联,建立健全统一的技术产权制度、交易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技术市场的高效运行奠定体制保障;二是信息发布机制统一互联,鼓励不同区域间技术要素市场进行交流互动,基础设施平台共建共享,最终形成协同高效的信息发布网络;三是技术标准体系的统一互联,对技术市场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整合精简,提高标准制定修订的透明度和开放度;四是市场监管公平统一互联,推动知识产权诉讼制度创新,完善知识产权法院跨区域管辖制度,畅通知识产权诉讼与仲裁、调解的对接机制。 第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习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对于技术要素市场而言,要激发“第一资源”的创新活力,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率。从公平的层面来讲,技术要素市场需要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不同类型的人才和企业能够在市场上平等地参与竞争,同时强调市场监管,例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商业确权、司法鉴定等,解除人才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确保市场的公平有序。从效率的层面来讲,要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人才要素与技术要素的结合、交流提供平台和机会,更好地推动产学研合作,提高技术的创新效率和成功率。2023浦江创新论坛上,上海技术交易所国际交易中心与国投人力签署战略协议,携手在跨境技术贸易领域人才的供需两端布局、交流与合作。同时与全球碳中和实验室、碳启城公司合作,邀请1000多位世界各地“双碳”领域的国际院士、专家和博士进入国际人才库,让更多优质企业找到匹配的专业人才。这些举措反映了技术要素市场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方面大有可为,要通过布局人才、保障人才、交流人才来带动技术要素的合理化配置。 第五,实现与其他要素的融通发展。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创新理论中提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由此可见,创新并非单一要素,而是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样,技术要素市场并非只专注于技术这一种生产要素,而是将人才、资本、数据等其他要素与技术紧密结合,利用市场有效配置进行知识扩散应用和技术转移转化,最终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其中,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的结合最为密切。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指出:“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鼓励商业银行采用知识产权质押、预期收益质押等融资方式,为促进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更多金融产品服务。”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统计,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2022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达4868.8亿元,连续三年保持40%以上增幅。以上海技术交易所为例,近两年推出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技知融”,若科技型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可通过相关专利评估评价报告给予授信。目前共有57家科技型企业通过该产品获得授信,涉及专利1000余项,总授信金额为16.67亿元,为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开辟了新的场景。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要素市场化配置”,要通过“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促进“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这深刻地揭示出,完善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上海技术交易所作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与技术要素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始终在探索要素市场现代化的建设之路,落实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部署,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事业。自2020年10月开市以来,上海技术交易所累计交易金额已突破200亿元,在运营、服务、规则、金融等方面构建了一系列的市场体系与运行制度,其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是落实科技成果评价。2021年12月,科技部等十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组织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工作的方案》,围绕“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开展综合试点与专项试点。上海技术交易所作为发展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的试点单位之一,基于评价改革试点的基本要求,结合自身功能定位与特点,形成多元化科技成果市场交易定价办法,积极开展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通过技术性、市场性、法律性、交易性、投资性等维度,对来自创新主体的科技成果进行分析判断,给出合理估值。同时,上海技术交易所还积极研究科技成果评价结果与司法、金融等领域进行衔接,打造更多的应用示范“样板间”。 第二是推动央企国企科技成果转化。开市近三年以来,上海技术交易所在推动央企、国企的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了精心布局与长远规划,分别与中核集团、中国融通科学研究院集团、仪电集团、正帆科技、上海生物芯片等大型央企、国企建立战略合作,围绕核工业、航天航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生物医学等领域的技术需求开展批量式转化服务,支撑央企、国企的创新发展需求。同时,通过共建转化平台、成果直播路演、需求揭榜挂帅、信息化建设等众多服务形式,加速实现合作企业的技术落地与商业化应用,并形成一批典型的转化交易案例,为央企、国企的科技成果转化保驾护航。 第三是实现区域市场互联互通。为落实国家建设的战略部署,上海技术交易所全力打造全国区域联动的技术交易生态体系,以多维度互联互通为手段,提高技术交易撮合效率、降低交易综合成本,让技术全域交易、全程可溯。截至目前,上海技术交易所联合21家全国技术交易市场搭建了“核心交易网”,联合49家科技市场服务机构搭建了“服务协同网”,通过“两张网”实现了活动通、服务通、支付通、一证通和交易通。同时上海技术交易所还在苏州工业园区、无锡经开区、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河南省鹤壁市、重庆两江新区、陕西省榆林市等地建立了8家区域创新中心,结合当地的优势产业,导入成果资源、服务产业集聚,共同为当地打造良好的科创生态与产业链条。 第四是服务各类创新主体。上海技术交易所作为技术要素市场的“国家队”,汇聚了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科创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在科技成果、知识产权、金融资本、科研人才等方面也积聚了大量优质资源。围绕这些核心要素,上海技术交易所分别设计了交易配套服务体系,通过组合、融通促成这些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应用,全面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带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上海技术交易所累计服务国内外高校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151家,其中有31所高校与上海技术交易所签订了成果托管协议,共同成立了成果转化创新中心,累计完成交易金额近50亿元。 第五是推动技术与金融双向赋能。上海技术交易所充分发挥自身权益登记、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的功能,提供企业技术资产披露与评估、专利分析、技术价值分析等知识产权价值分析和科创属性评价服务,还与金融机构联合设计、开发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间接融资金融产品,增加科技金融供给,形成投贷联动效应。自开市以来,上海技术交易所与民生银行、上海银行等金融机构联合打造了“上市技易贷”“技知融”等创新融资产品,累计融资金额超过18亿元。 第六是布局全球技术跨境贸易。今年,上技国际在临港新片区成立,基于临港新片区的国际贸易优势,导入上海技术交易所的各项服务功能,整合海内外技术资源和技术转移渠道,围绕“引进来”“走出去”“跨境技术交易结算”三大服务环节,与临港新片区一起打造跨境技术贸易创新生态链。目前,上技国际已经在香港设立办事处,在美国、加拿大、荷兰、丹麦、韩国等11个国家设立海外分中心,与32个国家形成了国际渠道协同网络,链接了600项以上海外成果,未来将建设成全球资本与科技创新策源的战略枢纽。